比较轴,有点拧,还挺偏激

聊聊尹昉的舞剧《斗拱》

20flightrock:


他的眼睛像鹿,可是他的心却如潭水。他的作品就是鹿在幽暗的深潭边吸水。粼粼潭水照出它谨慎的影子。





在此聊聊尹昉2015年编导的舞剧《斗拱》。


● 一些网络资源


《斗拱》全剧(@国家大剧院小剧场,2015.11.23)


《斗拱》宣传片(含创作谈视频)



斗拱这个理念,我首先把它运用在身体的素材创作上,根据它榫卯结构的力学特点,我从这种相对的重量之间的转换、重量的分配、重量的共享上去创作了很多身体接触的方式。


另外一方面,根据斗拱造型的形态和其所形成的空间在美学上和意向象征上的特点,我从斗拱的原理出发,在身体的动作素材上强调了力学和空间上的考虑。这个空间,既有人之间的空间,也有人跟装置、跟舞台空间的空间,还有人自己内在的空间,再到人心里的空间,这几个空间之间的关系。用这些身体的材料或动作的属性,表达人在空间中的关系、位置、变化,以此形成了我整个身体动作的素材。



排练视频(有一点点教跳)


《斗拱》的舞者招募广告



斗拱,是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结构,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是较大建筑物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其功用在於通过相互关联、牵制和协作,实现整体建筑结构的和谐和稳定性。


斗拱在美学和结构上拥有一种独特风格,也是中国哲学和智慧的完美呈现。尹昉试图以斗拱为创作灵感,从功能隐喻、装置艺术和肢体技巧角度,将斗拱和建筑的容纳对象家庭关联。他认为,在传统家庭单元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斗拱,可以稳定结构,也因此获得意义。


而随着现代人的自由意志化,传统家庭意义消解,个体归属感缺失,成为漂泊的一代。作品希望通过舞者们的集体探索,重新建立个体与“家”的关系,寻找每个人心灵深处新的斗拱关系。



——这几段,应该是最初上报作品方案时尹sir自己的主题陈词。


几篇宣传稿,含纯文字的创作谈(内容大同小异):


与尹昉一起“回家”


尹昉:“斗拱”是我对家的思考


尹昉:《斗拱》二三事




● 一些舞评


不知是尹sir名气不够大,还是舞蹈圈本身就很小众,《斗拱》这出舞剧好像只公演了一场,网上能搜到的“舞评”也就三篇,而且吧,可能懂舞蹈的评论人不大了解古建筑,懂古建筑的人可能也没啥机会能看到这出舞剧,反正没看到啥全面深入的评论文章。


首先是尹sir在自己的微博里转发的一篇:


“每部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的自传”——评尹昉《斗拱》


作者“欧建平”是位舞界学者大佬,也是“培青计划”的推荐人之一,这篇也算培青计划官方出炉的舞评。


不过这篇写得很emmmmm,作者似乎对“斗拱”毫无了解,对舞蹈的评价也仅限于“舞者们的举手投足、左旋右转、俯仰曲折、时聚时散……都带上了某种悲凉的基调”;



通观全作,我以为,尹昉用“斗拱”重叠的金属装置比喻冷若冰窖的“家”这种寓意,可谓新鲜而确当!而舞蹈、装置、灯光、服装和现场音乐共同营造的气场之大,更是令人难忘。



——“冷若冰窖”,推测当天小剧场内暖气不太足,这位评委大人看得瑟瑟发抖?


舞剧《斗拱》:理性克制赢了情感泛滥


这篇写得比较认真,总结这出舞剧的特点是“充满秩序感,带着一丝不苟的严谨。没有情节、人物和感情,具有一种匠人精神,让肢体精耕细作,全在轨道之中。”



尹昉在作品介绍中,把斗拱与“家”的概念联系到一起,在我理解他并不是在用舞蹈表现家庭本身或是对家的眷恋、对家人的情感,而是在用舞蹈解构家庭,家庭的成员就如每个榫或卯,家本身就像斗拱整体,而整个社会就如建筑本身。大的稳定源自小的承受,大的存在成就了小的意义。这是一个通理,没有那么多的感情澎湃其中,却有着自身坚实的重量。能够想到用舞蹈讲述和呈现这些,这个角度便可以先点个赞。



尹昉《斗拱》:春天如此醒目,因为树枝在长


(本文开头引用的那句比喻就出自这篇)


此篇评论干货不多,但提到了《斗拱》区别于其他舞蹈的创新之处:沉着的充满机械感的肢体语汇,少见的有棱有角的金属装置形成的多变空间,不同寻常的幽暗打光。


意外地还出现了尹sir自己的声音:



《斗拱》首演后的第三天,我见到尹昉,问他对前晚演出是否满意。他说:“完全没有。其实我这两天心情一直不好,那天演出时的节奏有些问题。”这和我的感受也一致。虽然这是一支有着非常多优点的舞蹈,但是在首演的当天,它像一个戴着浑身珠宝却跑得气喘吁吁的人。我沉默了一下对他说:“我觉得你应该去跳这支舞。”——我想也许至少他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节奏。





● 个人愚见(从“斗拱的理念”发散开去)


先掉个书袋,翻出积灰已久的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在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和第三节《营造法式》均提到斗拱:






一个完整的柱头斗拱铺作线图





分解示意图

 


说回《斗拱》,我不懂舞蹈,仅对斗拱略知一二,将就着从“斗拱”的概念来切入,逼逼一下我所理解的主题。不敢说看懂了多少,但确实觉得这个舞蹈作品很inspirational。


起先,“从前有座山”,山林中自然生长的树木被砍伐下来作为木材,被工匠切割打磨成带有榫卯结构的标准木构件。


舞者三男三女,可能男性为“斗”(负责竖直受力),女性为“拱”(负责横向传力),不同的衣服颜色,大概代表不同大小、材栔、形状的构件。


舞者两两配对(手臂、躯体作出几何式的重叠、交叉),代表这些构件的榫卯部位开始铰合、组装。


三个及多个舞者在一起穿插、堆叠,代表一个个“斗”与“拱”(有时还有斜向杠杆“昂”)开始组装成一朵朵“铺作”,随后被放置于柱头、阑额、梁头等部位,外承飞椽、檩子挑起屋檐,内接枋、槫、椽、栿等梁架,承托起整个大建筑的重量,并维系着它的稳定。


伴随着紧张、对持的鼓点和键盘声,舞者之间的肢体接触时而表现出力学上对抗、拉扯、钳制的紧张关系,时而又表现出柔韧坚固、亲密无间的意味。正如在家庭的权力结构中,有人在默契与支撑里获得了奉献的意义,也有人在压力与规训下遭受扭曲变形。


在“斗”与“拱”们分分合合地沉浮于规则与羁绊中时,那个游离于三男三女之外的“第七人”——有时代表着更高维度的统领与审视,冷静如念判词般口白出“明间XX草栿XX”“东次间XX”“东梢间XXX”(人声太小,听不太清),这些是斗拱与周边的阑额、横梁、立柱所构成的更大一级的空间,代表着更“宏大”更“上层”的架构,而这些多层级空间的组合,构成了建筑的整个实体。在建筑的实体之上,还有皇权、神权、社会等级、礼仪形制等等由建造并使用它的人类(造物主)所赋予,又由建筑客体承载并张扬出来的意识形态。


“第七人”有时又代表着深不可测的微观内在,在这个将竞争、攻击、暴力、威权制度化的世界中,个体隐喑的那些内在的抗争、私密的独白、不合仪度的僭越、不堪重负的柔软。


第七人有时代表着对煌煌秩序之美的礼赞,如给下昂施以彩画,给角梁悬上风铎,微风吹来,翼角升翘,庄严巍峨的殿堂也有着“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轻盈美感。


有时还代表着对虚空的凝视、对天道的质疑,如在分崩离析、大厦将倾之际,第七人于高处幽远吟诵的“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淮南子·天文训》)。个体与整体密不可分,个人的命数也与历史的进程休息相关,正如有些建筑可以因设计精巧制作精良而幸运地矗立千年不腐不塌,而大部分建筑,即使诞生于荣耀与奇迹之巅,也大多会毁于战火灾害或鼠患虫蠹,湮灭于历史的尘埃。


舞者很多数时候在装置的金属方柱周围舞动,在低矮的桁架与地面的狭窄高度内匍匐、盘绕、旋转、爬行,在局促的空间里挣扎躲避,正如斗拱在屋檐的掩蔽下,在平闇(天花板)的遮挡后,在日照所不及之处,暗暗地与上下左右角力。


整个舞台没有明亮的灯光布置,有时甚至只有单个点光源,舞者影影绰绰中仅剩舞动的轮廓,这大概也是模拟斗拱所处的真实空间环境——那些黑暗、幽闭之地,正如生活中那些无助、脆弱、病痛、非理性、消极时刻的藏污纳垢之所,以及“个人内在的空间”——那片阴影遮蔽的幽谷、人性的深渊深处,而很多时候,那其实正是我们身心的居所,是“滋养灵魂生长的黑暗国度”。(厄休拉·勒古恩《A Left-Handed Commencement Address》)



尹昉在创作初期(2015年年初),先向“培青计划”组织上报作品方案,主题说的是“用‘斗拱’来构建和呈现自己心目中的‘家’”,所以后续的宣传稿,包括评论文章,也大多围绕这一点来阐释。


但尹昉在视频访谈中,却没再提及“家”,说的倒是“空间关系的象征”,我想可能是创作成型后,他自己也发现作品表达出的整体意向不一定特指“家”,而是可以延伸为人与他人,人与族群,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硬要说这作品代表尹昉心目中的狭义的“家”,我想,这个家应该不是汽车广告中的亮丽风景,不是灯火阑珊处的浪漫归依,不是“(家在)水草丰茂之地”的缥缈寄托,这个“家”,大概更多的是那些日常亲密中的罅隙,温情面纱下的专制,是意难平的自缚与彷徨踟蹰的离弃。


● 一个舞盲的小鉴赏


在《斗拱》中,一些充满“机巧”“对位”之感的动作段落设计得相当好看,比如4:50-8:20一段,舞者从两两配对、到三人成群、到四人甚至六人联合,手臂水平贴合或直角交叉,身躯又“见缝插针”地在狭小间隔内快速变位,视觉上还真模仿出了“铺作的分解与组装”之感。


除此之外,8:20-11:04 一对男舞者的对舞,17:30-18:44一男一女手臂间的“连环套连环”也甚是好看;25:00-27:45 一女在二男之间被来回“抛掷”,以此模拟斗拱间受力传力的力学关系,也真是很有想象力。


尹sir似乎很擅长这种小段落双人舞和三人舞的编排,在他另一部我很喜欢的编舞作品《无足鸟》中,6:00-10:25 从二人到三人,舞者之间灵活轻巧的变位、错落有致的肢体搭配,配上音乐鼓点,整个画面韵律感十足,也是看得非常享受。


另外,最近在撸《这!就是街舞》和《热血街舞团》,被科普了一种叫“Voguing”的舞种(起源于Vogue杂志模特的pose动作),这个舞种也是非常讲究手臂和手腕在直角线条上的折叠、旋转,突然就觉得跟《斗拱》中的动作元素(特别是35:45-37:10一段散开的六人先后做的手部动作,以及45:00-49:30第七人手指手腕模仿榫卯对位的动作)颇有点类似。当然《斗拱》不仅采样了Voguing手腕手臂的动作元素,还把这种机械几何感扩展到整个身躯的反转挪腾,画风还是更大气。


(Voguing了解一下:乌克兰美国韩国


● 一些八卦小料


尹昉:想家的孩子(另一篇充满知音体的宣传稿)



本来,崔健找尹昉是想让他出演影片里的文工团舞蹈演员孙红。但因为一直找不到满意的男一号,崔健决定让尹昉试试钟华的戏。虽然反对、担心的人很多,但崔健一句“我觉得他有无限可能”,还是把尹昉留在了这个角色上。尹昉说:“我不会‘演’,只能把自己完全沉入这个角色中。”最终,他自然而内敛的表演证明了崔健的选择是对的。



——(果然)原本《蓝色骨头》他应该去演孙洪!原本那段充满情yu的舞蹈应该是他去跳的!啊啊啊(捶胸顿足.jpg)



他虽然11岁就离开家乡来北京求学,但家始终是他温暖的依赖。只是,很小的时候他就能感觉到爸爸和妈妈之间并不亲密,他一直担心他们会分开。17岁那年,父母的婚姻岌岌可危。尹昉坚决反对父母离婚,并提出要把家里的房子装修一下。当时还是中专生的他,自己去跑建材、找设计、量尺寸。“我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次装修上,我以为房子装好了,家就好了。”装修即将竣工时,他不得不到北京开始大学生活。而父母则在搬回新装修好的房子两个月后,办理了离婚手续。从此,“家”在尹昉心中消失了。



——非常心疼那时的小尹同学,不过这段文字也是傻气得有点好笑…为了阻止父母离婚,所以我们来搞个装修?给小尹同学点一首老歌《A House Is Not A Home》。



在这部作品中,他借用中国传统木建筑中构件表达自己对“家”的理解。能有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因为在他心里,家与建筑、与空间是密切相关的。就像小学一年级时家里做了一次装修,把整个家变得漂亮、温馨,让他产生依恋。虽然这是带着强烈个人记忆的创作,可他相信,对家的渴望,对家的思考,能引起许许多多观众的共鸣。



——抓个无聊的重点:“小学一年级”家里装修过一次,17岁那年又装修一次,尹sir,一个被舞蹈和电影耽误的家装达人?


● 霖昉友谊了解一下(。


2015年初,尹昉入选“培青计划”,根据“传统与挑战”的大主题,向组织提交了《斗拱》的创作草案。


2015年4-7月,他参与《火锅英雄》拍摄,5月,母亲因癌症去世,他为照顾母亲一度想退出电影,还是母亲临终前嘱咐他要把电影拍完(根据导演朋友圈截屏)。那段痛苦的时期,应该少不了王彦霖作为“不正经”朋友戏里戏外的陪伴(王彦霖比他小三岁,但两部电影里都是他“老大哥”,好气)。


戏拍完后,母亲的去世,来自少年时期家庭生活的创伤,刺激尹昉有了进一步的创作灵感。8月遇到制作装置的张娟娟夫妇,开始构思舞台设计,8.24-11.23进行排练及演出(根据招募广告)。


9月8日王彦霖在尹昉微博上有个跟主题无关的留言:

推测那时的尹昉正忙于招募舞者、联系场地、开始排练、制作舞台装置,正是项目开始启动最忙碌的时候,王彦霖有这么个留言,要么是①尹昉跟他提过拍完电影要搞个舞剧,他(作为一个跟舞蹈圈无关的影视剧的演员)也全程关注,留言类似“昉昉辛苦了,给《斗拱》加油!”;要么是②《火锅》拍完后两人没怎么联系,尹昉没跟他提,但王彦霖就是知道了舞剧的事儿(比如看到朋友圈发的招募广告),于是以一种不打扰的方式(知道尹昉不怎么上微博)表示默默关注。


不管怎样,即使王彦霖和尹昉在电影之外交集很少,但这段友情没有丢,现在似乎还发展得红红火火,两人应该都是把对方当rio耿直的朋友。


爱情可能没有先来后到,但友情我还是挺吃“长久的陪伴”以及“重要时刻你都在场”这一套。

评论
热度 ( 66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